细数家庭“三大件”的变迁
2024.10 清洁洗护

  不管是引发怀旧思绪的“老三件”,还是如今的“信息家电”,从“三大件”更替角度审视家庭消费的变迁,既是对产品技术沿革的回顾,也是对未来产品的期待。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到今天要求物质产品中蕴含独特鲜明的精神文化元素;从3件到4件、5件,从追逐数量到讲求质量,从注重产品的理化性能到讲究产品的文化内涵。峰回路转间,家电产品不再是标示家庭生活水平的惟一参照,但是,它们的革新速度伴随着科学技术前行的节奏,紧跟社会进步的律动,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大件”这个称谓对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可能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然而这3个字却曾经是国人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们曾经是拥有者的荣耀和追求者的目标,在它们身上,承载着的是时代变迁留下的深深的烙印。

  “三大件”,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是90年代的电线世纪的今天,“三大件”的含义已不再与家电有关,而延伸成住房、汽车和良好的子女教育(保险)。

  20世纪70年代,国人尚处于物质相对匮乏阶段,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为代表的“三大件”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产品,人们将“三转一响”看作是富足生活的象征。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前30年,我国的音响产品只有收音机一种,在形式上只有电子管与半导体之分。其用途主要是听听天气预报和新闻广播,充其量是听听戏曲。其间有些人为了欣赏音乐,还造成了一段时间内大型电子管收音机的走俏。即便音像产品单一化,但当年谁家能有个“收音机”,也算是稀罕物。而类似电视等产品,在普普通通的家庭则是不可想像的物件。

  1970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23厘米(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后经由部分专家组织联合设计完成对晶体管电视机的研制并推广出23厘米、30厘米、36厘米、41厘米(9英寸、12英寸、14英寸、16英寸)等中、小屏幕晶体管、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与之相关,我国的录像机研发也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出广播用5厘米(2英寸)开盘式黑白磁带录像机。

  除了音视频产品,我国的洗衣机工业也起步较晚,到1978年才正式生产家用洗衣机。1979年在中国轻工业展览会上,我国第一批洗衣机亮相:电机直接带动轮子,用玻璃缸做内桶。而它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和电视一样,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被视为“三大件”之一,进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电行业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标志的“三大件”,更是成为带动整个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后,音响产品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菲利浦公司于1965年发明的盒式磁带录音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流行,而且从起初单一的录音机(如砖头式录音机)发展成为集收音、录音于一体的收录机。就是这种“砖头”,使当时的年轻人让摇滚的崔健、流行的小虎队以及齐秦等歌手的歌曲响遍大街小巷。

  同时,为追求更佳的音质,以更好地欣赏音乐,音像产品的体积也慢慢变得大。相继出现木壳的大型台式收录机、可单机复录(拷贝)的双卡式收录机等多种款式。这种追求音质的势头促进了收录音机产品的大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开发出了以欣赏音乐为主的集收音、录音、电唱再加上大功率放大器和一对高质量音箱为一个系统的音频组合设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组合音响(Audiocombination equipments),当时国外也称为音乐中心(Music Center)。

  我国彩色电视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确定了我国彩色电视制式,80年代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道路,为彩色电视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极射线管式(CRT)彩色电视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经球面管、平面直角管、超平面管、平面管等发展阶段,实现了由小屏幕到中、大屏幕的演变。从《铁臂阿童木》到《加里森敢死队》,从春节晚会到《射雕英雄传》,电视在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80年代,成为另一个将人们聚到一起的理由。

  同时,随着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一些国际知名厂家先后开发了出了1.3厘米(1/2英寸)彩色盒式磁带录像机,从而开创了家用录像产品的新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JVC公司开发的VHS型大1.3厘米盒式磁带录像机和索尼公司开发的Batamax型小1.3厘米盒式磁带录像机。

   到20世纪80年代,三大件的另一大件——洗衣机技术也实现了更大的飞跃。

  1980年,我国引进了第一批洗衣机生产线,开始有了以日本技术为主体的单桶洗衣机。北京“白菊”、武汉“荷花”、上海“水仙”、山西“海棠”,一时间百花齐放,拉开了中国国产洗衣机的历史帷幕。1985年前后,单桶洗衣机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双桶洗衣机也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主要以采用日本技术为主。直到1987年,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全自动洗衣机在无锡“小天鹅”开始投产。

  80年代我国洗衣机的主要特征是:品种单一,容量较小。基本的产品以单桶和双桶为主,容量大多在5Kg以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全自动洗衣机由于受价格较高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市场占有率较低。其次,外观相似,功能简单。洗衣机多为半自动类型,需要人工干预方能完成洗涤过程,外壳材料多用金属制成,体积和重量较大,工作时耗水、耗电。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但在1978年以前电冰箱品种单一、产品匮乏。1957年中国电冰箱的产量是0.16万台,直到1978年也才只有1.66万台。

  电冰箱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是市场的热点产品,也是继洗衣机之后第二个达到普及程度的大家电产品。电冰箱的普及程度晚于洗衣机行业约5年,城镇家庭的百户拥有量1985年6.6台,1990年上升到42.3台,1991年为48.7台,而2000年则达到80.1台。

  1980~1990年是电冰箱大批引进和产业兴起的阶段,由于受到引进技术的影响,我国电冰箱主流产品更多采用了欧洲的直冷冰箱技术。1984年,苏州电冰箱厂开发出香雪海180升双门双温电冰箱。

  同时,冰箱的产品结构不断有所变化。1985年单门占到72%,双门只占28%,而到了1986年,双门冰箱的市场占有率已上升到45%。

  这一时期从欧洲引进的直冷双门双温机是市场的主流机型,而从日本引进的风冷双门双温机种也批量进入市场。初期进入市场的冰箱容量以150~180升为主,后期冰箱容量发展到200升以上,具有速冻功能的机种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PC-5150型个人计算机,将英特尔公司的8088CPU芯片用于个人电脑(PC)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电脑时代。也正是从8088CPU开始,PC的概念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CPU应用到IBMPC开始,家用电脑真正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为其在日后掀起的数字信息技术风暴奠定了基础。

  从只有少数企业和事业单位买得起的“奢侈品”,发展到今天很多普通百姓也买得起的消费品,电脑进入我国普普通通的家庭的时间不到25年。

  1978年以前,我们国家生产的空调器只有窗机,且只有3000大卡/小时一种型号。由于受到当时国家产业政策的约束,空调器产业在90年代以前一直规模很小。

  从1991~2000年,随国家产业政策对空调器的解禁,空调器成为投资热点行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引进技术产品不断丰富,空调器成为家电市场的热点产品,也是我国上涨的速度最快的家电产品之一。空调器90年代之前尚未进入家庭市场,9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普通家庭。

  1997年夏普、日立等国际大品牌首先把变频空调器引入我国市场,形成了批量供货能力;我国自行开发适用于中国国情的2匹柜机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90年代后期,模仿日本大金多联机技术的变相机种一拖多机亦进入市场。

  从自行车到汽车,从小收音机到大HOUSE使用的家庭影院,从解决基本穿戴问题的缝纫机,到注重子女教育,“三大件”又有了新的变化,内容也不再惟一和确定。拥有个人住房、汽车和重视子女教育(保险),成为人类提高生活品质的新动力。

  而在新世纪“三大件”之外的“老三大件”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技术和质量变革。旧词新意的变化折射出几十年我们正常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转变的轨迹。

ayx哈游戏手机入口
  • 卫浴用品
  • 清洁洗护
  • 收纳整理
  • 日用家居
  • 厨房用品